(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侯佳欣 张瀚允)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病房,65岁的胃癌患者李莉(化名)刚刚经过二次手术。此前,她因胃癌手术后的消化道吻合口渗漏导致高烧和剧烈腹痛,情况危急。检查发现,消化液已侵蚀腹腔引发严重感染策略吧,随时可能危及生命。
“消化道吻合口漏是胃癌术后最危险的并发症之一。”8月18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主任覃吉超教授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在胃癌手术中,医生需要将病灶切除后的消化道重新连接,形成新的通道。若吻合口愈合不佳,消化液和食物残渣可能渗漏到腹腔,引发感染、腹膜炎甚至脓毒血症。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主任覃吉超教授(中)在手术策略吧。受访者供图
“虽然发生率只有2%~3%,但一旦发生,患者往往需要禁食、二次手术或长期引流治疗。”覃吉超介绍,吻合口漏通常在术后5~7天才出现症状,此时感染往往已经比较严重。患者不仅要承受身体上的痛苦策略吧,治疗费用也会大幅增加。更棘手的是,医生很难在早期准确判断哪些患者会出现这种并发症。
“过去,医生只能依靠患者的体温、白细胞计数和腹部触诊来‘猜风险’,但术后发热可能是正常反应,也可能是渗漏前兆,难以分辨。为求安全,患者往往需要长时间留置引流管、频繁做CT检查,即使低风险患者也不例外。低风险患者可能白受罪,高风险者却可能漏诊。”覃吉超说。
为解决这一难题,覃吉超教授团队联合多家三甲医院,历时近5年开发出一款AI预测模型。该模型整合患者基础信息、术前检查数据、肿瘤特征和手术细节,能在术中快速评估吻合口漏风险,精准锁定高危患者。
“这项技术的价值不仅在于预测,更在于构建了全周期的精准干预体系。”覃吉超介绍,术前,模型能识别关键危险因素,帮助患者针对性改善指标;术中,可为医生提供实时决策参考。例如,一名高龄糖尿病患者被模型标记为高风险,团队在术中加强了吻合口加固,术后虽出现轻微渗漏,但因提前准备,仅通过药物和引流便顺利康复,避免了二次手术。
对低风险患者,模型则能缩短康复周期,如提前拔除引流管、早日恢复进食,甚至避免不必要的影像学检查。临床验证显示,模型可识别77%的潜在病例,低风险组99%不会发生渗漏,高风险组的渗漏发生率是低风险组的4.5倍。
“AI技术让低风险患者少受罪策略吧,高风险患者更有保障。”覃吉超表示,这项研究为胃癌术后管理提供了新思路,未来有望推广至更多医疗机构,惠及更多患者。
富灯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